一百年前,为什么农民们要「毁麻植茶」?

十九世纪时湘鄂赣边地山区的农民为苎麻的主要种植者,图为1820年左右描绘的麻农,出自通草画册《The Story of Ramie: From Seed to Finished Garment

1897年,谭嗣同在南京寓居期间,与同乡谈及浏阳的夏布业,撰有《浏阳麻利述》一册,在其开篇序言中描述过浏阳麻农的「拔麻植茶」之变,他因此大为感叹,说「无远识,见利即趋,不顾其后」:

咸、同間,增開五口,互市便利。西人需茶急,茶船入泊漢口,收茶不計值。湘茶轉運近捷,茶者輙底巨富,於是皆舍麻言茶利矣。瀏陽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麻布既不足供售,乃自轉購於江西,運載出口,謬稱瀏陽產。江西布商亦樂人代其冒之,皆自稱瀏陽產。遠商漸察知其實,遂謂瀏陽麻布卒無異於江西,購麻布者咸不之瀏陽。瀏陽歲入之利驟減六七十萬,後前之相去若九〇與二〇五之比。迨茶業敗北,貧不自聊,復思重食麻利,則望實俱隳,又久為江西所奪,不可復振矣。中國之商,類皆無遠識,見利即趨,不顧其後,甚至本已所自有之利拱手讓之於人,而己轉從而丐其餘焉。各口通商,動為西人所劫持,罔不由於此,不獨瀏陽之於江西然也。

其实在此之前,还流行过竹布1潮,很多麻农转而织造竹布,不过昙花一现而已。汉口开埠后,内陆商业很快形成了新的龙头。此时长江一线可以说有两个龙头,一头是上海,另一头就是汉口了。浏阳的夏布,也因此形成了新的输出路线:以前浏阳山区客家人织造的夏布属于「山货」,还有竹纸、茶油等,其输出路线也于崇山峻岭间逶迤出没,沿着客家人迁来路线一路折回,沿赣江往南,到赣州再翻越南岭后,顺东江而下到广州十三行2。道光以后,山货大多经浏水往下,抵长沙后经湘江、洞庭湖进入长江,输入汉口。而此时汉口汇集的各路大宗商品中,茶叶当然更为主流也更赚钱一些,因此消息回传到浏阳山乡,原本种麻的农民,有了「抜而植茶」的举动。这种想赚快钱的行为,很快就遭到打击,不但种茶不行,没赚到钱,原来还比较擅长的织夏布也丢了,「见利即趋,不顾其后」。谭嗣同认为这不仅仅是浏阳人如此,整个中国的商人也大抵如此。

一方面为百年前浏阳人出现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举动感到遗憾,另一方面,从自身的农村背景出身,我隐约觉得农民的这种短视、投机、毫无长远见识、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秉性有一定的道理,并非真的如谭嗣同所斥责的「自有之利拱手让人」的愚蠢之举。即便是抜麻植茶,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这并非他们全部的营生。无论是种麻还是种茶,都是山前屋后的边角地,其比例在他土地上收获中占比很小,一般不会超过三成。农民们断不至于自己所有土地上全部种植单一的作物,他们不敢冒如此大的风险。同样的道理,今天城市中产们肯定也懂:虽然主要靠自己的劳动收入(即工资,劳动所得),但要尽量拥有资产收入(即钱生钱,如利息、股票、房产等),并尽量扩大后者的占比。营收一定要尽量地开源,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如果你已经成家立业,你绝不会孤注一掷的。这就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的打算,百年前的农民也一样。

根据学者李中庆研究,浏阳的苎麻种植者的此种行为,属于「兼业经营」的模式3。「对于他们而言,苎麻只是其可选择的副业之一,在不稳定的社会环境下,粮食种植才是他们保障生存的主业。」小农在经营上有很大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改变自己的种植模式,一旦苎麻或菜籽失去市场,他们就会选择其他作物。有趣的事,李用「万精油式」来形容这种兼业经营的农民。

「在湘鄂赣三省界邻地区,头年毁棉种麻、隔年毁麻种棉的现象十分普遍。」

这是一种农户内部的土地分工,李认为这不符合密斯所定义的劳动分工,仍然是一种前现代的生产方式。不过,具体到苎麻生产工序上,湘鄂赣边区地带的夏布业存有一定程度的劳动分工:万载、浏阳、醴陵等县偏重夏布织造,而其他周边各县偏重苎麻种植。《分宜县志》有描述:「苎麻本地销场,惟凭绩户。绩户率以妇女任其劳,每有所需,数斤即足。」织夏布是耕织结合的一部分,是其可选择的副业之一, 织夏布是妇女在闲暇时充分利用劳动力的一种方式,农户多是小本经营, 获利甚微,「工作者不过生活问题之解决」。农村女性的绩麻、织布,都是根据需要,利用零余时间所从事的「副业」之一,其实跟农民在土地上的分配一样:苎麻是种植在边角地带的土地上,尤其是山坡、滩涂,而决不能占用肥沃的良田。农村女性除了做饭、洗衣、养猪、喂鸡等,一半的时间要跟男性一样下地干活,绩麻织布的工作跟缝补衣物差不多,大多是空余时间从事的「副业」。既然是副业,就不会有倾尽全力的投入,绝不会有「毕其功于一役」的钻营动力,因此很难指望这种「万精油式」的兼业经营中,夏布业获得技术进步并带动起取得现代性的升级,因此谭嗣同所诟病的「无远识」,确实是中国的苎麻绩织产业至今毫无进步的原因所在。

我们要从经济理性上,理解现实中的苎麻及其绩织产业,何以几百年乃至数千年毫无进步——同时也奇迹性地传承至今,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这种前现代的遗存(所谓非遗),乃至背后的古代生产方式,是与当代生活及生产方式格格不入的。如果你矢志于从事此业,就有必要找出一条面向现代及未来的路子,变革其生产方式,努力使之更加现代、开放、合作,而非一味强调过去,动辄喧嚷「非遗」等几无价值的词汇。

1. 《清稗類鈔·物品類》:洋布中之以亞麻纖維織成者,吾國譯為竹布,歐美各國皆產之。於洋布中最為堅緻光滑,故銷售吾國尤多。
2. 浏阳日报2021年的报道,张坊镇陈桥村的张承寿在族谱里找到了客家人的贸易路线,“清道光以前,张坊镇的纸和茶油、茶叶都是走赣江出去的。道光以后才从长沙,沿湘江出去。”
3. 李中庆,《中国苎麻产业发展研究(1860-1958)》,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4月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