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胶的条件

偶然看到一篇百年前的论文,作者Thomas Barraclough,可能是曼彻斯特的一位纱线制造商,也可能是棉麻纺织业的一位专家学者,甚至也可能也是一个船运公司的经理,总之他的信息很少,但百年前他发表了数篇关于苎麻的文章,我找到的这篇还有点重要,名为《RAMIE, RHEA, CHINA GRASS, or NETTLE FIBRE》,半科普半分析地写出了苎麻行业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之道。

19世纪时,苎麻刚刚被引介到欧美,西方人在其成熟的棉、羊毛、亚麻纺织业之外,赫然发现苎麻这种「新」材料,居然有很多地方比亚麻更好。譬如远高于任何纤维的强度,以及可以与真丝相媲美的光泽,包括极佳的染色表现,这些都让西方的纺织从业者异常兴奋。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不断高企的巨大需求也极大地刺激了当时中国的苎麻原材料出口——以前苎麻及其织物(夏布)仅仅服务于本地,尤其是家人(因此有家麻、家织布之名),作为一种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织物,它成为出口物品仅仅是国门打开之后才有出现的事情。而西方人对苎麻的处理截然不同于中国本土,他们是按照亚麻、棉花纺织业的惯常操作去看待新出现的苎麻的。从植物学的命名与分类,到大规模工业化的加工技艺研究与探讨,在收割、剥取、脱胶、纺纱等织造工艺方面,他们往往从棉花、亚麻、黄麻等相似纤维的工艺领域引进技术,改进机械设备,以科学的、理性的、开放的、探索的精神对苎麻进行工业化改造。而彼时在东方,我们仍然延续着与周代几乎不变的织造工艺,数千年几乎毫无改进。虽然从纤维上比较,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传统手工绩线的方式做出来的苎麻纱线,其质量确实高于当时西方人以工业方式生产出来的苎麻纱,但这不能掩盖我们在经济性上全面落后的事实。实际上,从一开始中国人的夏布主要是出口至同一文化圈的日本、朝鲜/韩国,鲜少出口至欧美,对于西方迅速建立起来的苎麻工业,我们从19世纪中期开始就被定位成一个原材料产地。也就是说苎麻工业的中心已然是在西方了,而中国只是苎麻的主要产地——与「中国草」之名恰好相符。

虽然受到西方人的欢迎,但苎麻业还是遭遇了不小的困难。Thomas的这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几个原因,譬如当时从业者对苎麻的认识并不全面,所发明创制的机器也往往只是出于解决单一问题,因此忽略了苎麻生产工序中彼此相互牵制的问题,譬如剥麻机的发明者没考虑会给脱胶工艺造成不彻底的问题,而脱胶环节中化学品的加入可能对后续纱线工艺造成的影响……总之一个新兴的行业,满负盛望,高歌猛进后,却最终一败涂地。Thomas将原因分成了5个方面,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详细阐述,然后才就具体的工艺环节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对当时的苎麻行业来说极为重要(对今天的行业也许更重要)。

譬如在对苎麻进行脱胶(degumming)时,Thomas认为必须遵守下列重要条件:

  1. 加工过程不能破坏纤维的强度。
  2. 纤维具有天然的美丽光泽,如果不完全等同于丝绸的话;这种光泽必须保持,而且在加工过程中,任何东西都不能影响它的光泽,也不能使它变得粗糙且难以通过机器。
  3. 苎麻经过适当脱胶后,可以自由地染色(特别是所有较好的染料),并且可以如丝绸一样自由地吸取最明亮的颜色,同时保持其美丽的光泽;因此,这种接收和保持颜色的质量不应受到脱胶过程的影响。
  4. 脱胶过程不仅要使纤维在生产时保持其强度、光泽和颜色,而且要在生产后保持多年。
  5. 由于不完善的处理和有缺陷的脱胶,对苎麻和苎麻制品产生了大量毫无根据的偏见。纺纱厂和制造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苎麻纱线和货物在几个月后失去了强度、光泽和颜色,变得腐烂和毫无价值。在许多情况下,这些灾难性的结果被无知地归咎于苎麻纤维的一些天然缺陷;然而,它们完全是由于脱胶和漂白工艺有缺陷。事实充分证明,苎麻制品和任何纺织品一样耐用。例如,中国人已经使用这种纤维好几个世纪了,其数百年历史的织物表现出惊人的持久品质,与亚麻木乃伊布相当。
  6.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使用的脱胶和漂白过程必须能够简单、快速、经济地进行,这样才能在商业上取得成功。一些获得专利的脱胶工艺,即使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也因其巨大的成本和复杂的处理而令人望而却步。

这几方面的问题,在今天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苎麻工业中,仍然值得注意——市场上机器纺纱出来的苎麻线,如果跟今日我们所从事的手工夏布所采用的传统绩线相比较,虽然精细度、柔软度上更受当下市场欢迎,但在光泽度和强度上,手工夏布仍然强于机织苎麻布。

这篇文章我做了一个中文版的翻译,在机翻的基础上稍作润色,自觉是一篇珍贵的文献资料,有感兴趣的同好可下载pdf,希望能对苎麻、夏布行业起到一点点帮助作用。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