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页岛上的龙袍

库页岛上的汉式土城

库页岛最南端克里隆角(Cape Crillon、Mыс Крильон)有一座古代城址,一般被认为是阿依努人筑造的要塞,但有学者称是元朝军队所建。证据有两个,一个是筑城技术属于「版筑」,唯有中原才有,与周边原住民筑城方式不同;另一个是历史上元朝曾经两次派军进军库页岛,讨伐岛上住民骨嵬(即阿伊努)的势力,元军占据全岛数十年。

目前这一论调主要是日本学者中村和之,他根据文献资料中推论「白主土城」(Shiranushi Dojō)所在位置(pdf)。元世祖忽必烈曾派兵两次攻打骨嵬,从努尔干都司(Nurgan,今俄罗斯Тыр)出发,从结冰的鞑靼海峡(当时称塞哥小海)渡海登岛。与此同时,忽必烈正在遥远的南方以元军主力攻打宋国。

《元文类》记载在库页岛南端有「果夥」土城,据日本学者中村和之考证“果夥”即“栝堠”,此寨遗址今称“白主土城”或“古依土城”。早在1936年日本人伊东信雄在《桦太到上中国土城》一文中认为白主土城为中国建造的土城,有可能为监视北海道和宗谷海峡活动而建造的设施。

阿伊努女性传统纹身图案

蒙古征讨库页岛

蒙古人最早出征库页岛是1271年,其将领是塔匣剌(Taxiala),但他未能渡过海峡。1282年,两位蒙古将军率领上万元军渡海登岛,攻打阿伊努部落武装,并在南端建立城寨「果伙堡」。蒙古人征迁了宋国的劳役来此筑城。1287年满洲发生了“乃颜之乱”,阿穆尔地区的蒙古王子叛乱,驻扎在库页岛上的元朝军队撤退出整个阿穆尔地区,库页岛上有尼夫赫人的百夫长叛变投靠了阿伊努部落,阿伊努人与尼夫赫人及其主子大蒙古帝国彼此攻击、骚扰,终至十年后于阿穆尔河口打了一场大战,蒙古人获胜。1308年,阿伊努有两位首领率部投诚,此后每年向蒙古人进攻皮毛,这一关系可能维系到了1320年,蒙古人再度撤出库页岛。当地族群之间的皮毛贸易一直持续,1350、60年左右贸易关系消亡。一直到50年后的14世纪初夜,中原地区的汉人新王朝「明帝国」将统治延伸至此一地区,朝贡贸易的关系才重新建立起来。这种断断续续的情况一直存续到了18世纪,俄罗斯人和日本人接踵而至。

虾夷锦

在日本人的记录中,虾夷人原始落后的生活中却突兀地出现了华美精致的锦裘袍服,追溯起来,都是明清朝廷给边地野人头领的馈赠。

明清两朝政府对黑龙江下游地区少数民族头人颁发的袍服或官服(袭衣、袍服),因对其管理并不是十分严格,他们用赏赐得到的官服进行交易也是允许的。黑龙江下游山丹人和库页人等少数民族头人将朝贡后受赏赐获得的蟒袍、绸缎衣服等物品,同北海道地区虾夷人进行交易,史称“山丹交易”或“山丹贸易”。虾夷人称这种中国内地的丝绸袍服为“女真锦”、“褴褛锦”、“靼裂”、“山丹锦”、“官服”、“唐衣”或“山丹服”。(日本网站报道

松前藩主蠣崎波響所描绘的身着锦袍的阿伊努酋长,自《夷酋列像》,1790年代

当地虾夷人欢喜地得到这些中国内地绚丽的丝绸衣服,并颇有兴趣地穿上以后,进而形成了独特的虾夷锦文化现象。文化是历史范畴,衣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在山丹交易中,中国的丝绸袍服是主要交易物品,现存藏于日本各地的虾夷锦,是中华文化传播东北亚广大地区的结晶,也是古代中日民族友好往来的见证。

光绪十一年(1885),清朝官员曹廷杰奉命考察俄国占领区,亲历其境,撰写了研究东北亚地区的历史、地理、民族等方面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西伯利东偏纪要》一书,书中记载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到日本国“穿官”的情况。虽然文字不多,但十分重要,它将“至西山国穿官”其意说得很清楚。就是当地各少数民族把赴德楞等木城贡貂时所得到的“赏乌林”等物品,带到海滨等地进行贸易,换取日本“黄狐、水獭、白貂诸皮”带回家,待第二年再到木城交易卖掉,这种交易活动,一直至三姓城。(陈鹏:日本“虾夷锦”来源于中国的史实)

Newly arrived convicts have chains applied to their hands and feet in thee Alexandrovsky Prison on Sakhalin Island around 1890. Photograph by Innokenty Pavlovsky. 

附注:学界认为,明朝是带有蒙元习俗的汉族,纯粹的汉人王朝到南宋截止。但宋代是真的「汉人王朝」吗?讲述宋元明三代日常生活习俗的《图像、观念与仪俗》或可解释一下。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