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万里之外的一条龙

在苏拉威西岛,就是印尼地图中那个长得像K字形的大岛,其东南边有个不起眼的小岛,名叫布顿(Buton),在这样一个比天涯海角还遥远的地方,居然从平地上钻出了一条龙:

这条龙所在城市Baubau/Bau-Bau,中文翻译为「巴务巴务市」,或者直接叫「包包市」,城市很小,2022年人口16.4万,主要为当地原住民布顿人(Butonese),语言为窝里沃语(Wolio),属南岛语系——源出于台湾原住民的全球分布第二广泛的语系,苏拉威西大多数民族都属于南岛语系。这是人类中与海洋有着最深关系的族群,他们划着形式各样的独木舟(或类似的狭长型仅能容纳数人的小木舟)在印尼/马来岛屿中飘荡,捕获各种鱼类,以及寻觅零星岛屿上开阔地。对南岛语系各族群来说,农业与航海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布顿人擅长种植稻米,同时也喜欢木薯、番薯、甘蔗,以及槟榔、菠萝、香蕉等热带作物。

因此岛上有两类象征布顿岛的公共雕塑:一类是菠萝,这个很好理解,南岛民族的天然属性,象征可在各种环境中顽强生存的能力,外表坚韧、内在甜美,在当地很常见。另一个象征本地的雕塑就有点费解了,就是龙。

在巴务巴务河的入海口,有一个叫Kamali的沙滩,龙头雕塑就矗立在沙滩的小广场上,当地人就叫这条龙为Patung Naga Kamali(卡玛里的龙雕塑)。龙头雕塑已经成为巴务巴务乃至布顿岛的地标了,在印尼国内的旅游网站上,虽然布顿岛很少出现,可一旦提到布顿岛/巴务巴务市,必定会出现这个龙的雕像。本地人也会把到此一游照片发到instagram、tiktok等社交媒体上,足见龙头雕像的代表性。

另外还有一个龙尾雕塑,在5公里之外城市背后的半山腰上,市长办公室的前面高台上,可以俯瞰整座城市:

龙尾雕像的名称有时叫Lawero Statue,也有说成Naga Ekor Baubau(巴务巴务的龙尾),或Patung Ekor Naga(龙尾雕像),虽然名字有点混乱,但很容易找到印尼老百姓的打卡图。

来打卡拍照的似乎主要是印尼本地人,很少有外国人到访。这么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居然会出现一条纯正的中国风格的龙,而且设计得这么特别:只出现龙头龙尾,整个龙身似乎隐没于地下,这么别致但又很传统的设计,让我感觉非常好奇。

于是我在Google Earth上丈量了一下,如果从龙头走到龙尾,穿过整个城市,大概能摸索出这条龙的走向:

巴务巴务市与布顿岛的位置:

问题是,为什么当地会把一条中国龙当成自己的象征标志?是华人的影响吗?但查了一下,发现当地华人极其稀少,可以说几乎没有。不像望加锡(Makassar),苏拉威西最大城市,印尼第五城,唐人街极其繁华古老,有10多万华人。照理应该很多中国元素,但蹊跷的是,望加锡很少能见到中国风格的龙,相反,当地人形容某人的身体难闻,或发霉的气味,他们会说成「龙的气味」(berbau naga)。只有在偏僻的巴务巴务,一个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小城市,居然以龙为图腾。

那这条龙到底怎么来的?

经过一番考据后我的结论是:确实是跟中国人有关!但不是近代下南洋的中国人,而是700多年前率领蒙古舰队攻打爪哇古国的中国人。

跟大多数印尼小岛一样,布顿岛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在荷兰殖民前,布顿岛有一个独立的苏丹国(苏丹目前还在,但没有实权),由一个更早的小王国演变而来,即布顿王国(也叫Wolio Kingdom/Kesultanan Wolio)。印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献、成书于14世纪的《爪哇史颂》(Nagarakretagama, 商务印书馆有中文版)曾记载:「一个叫做布顿或布顿尼(Butuni)的村庄拥有配备灌溉系统的花园,一位女王统治这个地区。」没错,布顿最早的君主是女性,名为Raja Wakaka,她的丈夫Sibatara为舰队首领,据说为爪哇王室的血脉。有趣的是,女王是由四位地方首领联合任命的,你可以理解为四大监国或者四大股东,国王是CEO的角色,随时要被四人董事会监督和罢免。四人中有一位最重要的人物,名叫Dungku Changia,在布顿人的口述历史中,这位国王制造者居然是一位落败的蒙古/中国将军冒充的。

故事是这样的,13世纪末蒙古帝国建立起来后,南洋诸国皆俯首称臣,唯独爪哇岛新晋崛起的小国Singhasari(信诃沙里国)桀骜不驯,其国王Raja Kertanegara自称「万王之王」,不但将蒙古帝国的友邦Srivijaya(三佛齐国)赶出了爪哇岛,还在忽必烈派出的使臣孟琪脸上刺字以示羞辱,于是天威震怒,帝国舰队浩浩荡荡开进南洋,远征爪哇。此中领队的有三位,分别是史弼(Shi-bi)、高兴(Gao Xing)和亦黑迷失(Yighmish)——有趣的是,三大将的职位均为「福建行省平章政事」,可见对爪哇的征服就属于「平」的政事之一。在忽必烈大帝的眼中,这只是平服地方叛乱的一种,他可能没有意识到爪哇距离中国有多么遥远,或者知道但不以为意。

蒙古大军入侵爪哇的印迹:位于Serutu Island上的石碑刻字。

据说远征爪哇是中国历史上距离最遥远的征伐,结果当然是失败的,而且还间接制造了近世东南亚的历史版图。就像远征日本遭到失败进而使得日本建立了独立于中国的民族性一样,而且曾经一度为元军盘踞的占城,也被当地人反击并建立了新的朝代,而爪哇岛则在打败了北方天朝的侵袭后,顺手建立了东南亚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之一:Kerajaan Majaphit(满者伯夷)。

根据布顿人的讲述,远征爪哇的蒙古舰队的三位大将之一高兴(Kau Shing),带着他的随从一路逃亡,因为不想回到蒙古人身边,他的舰队一路向东,最后在Tanah Buton(布顿地)上岸,然后自称是Dungku Changia……这事儿发生得非常奇怪,难道高兴将军之前就认识Dungku Changia因此率军来投奔?还是漫无目的地在海上飘荡,然后飘到了恰好由Dungku Changia统治的领地西布顿岛,由此发生冲突,以虽属残兵败将但于布顿小国来说已是碾压之力的兵力灭杀了土豪Dungku Changia并取而代之,由此支配这个叫布顿的小王朝?

总之,与Dungku Changia一起,龙的形象开始大量出现在布顿岛。也就是说,从立国伊始,龙就是这个岛上最主要的象征元素,它并非外来者,而是布顿人自身历史的一部分。

Patung Naga Dan Nanas,巴务巴务市的另一个城市象征物雕塑,四条中国龙顶着一个菠罗。
布顿岛随处可见本地的两个象征物:菠罗与龙。

跟东南亚充满神话色彩的历史一样,布顿人的历史充满了奇异、荒谬,不合理之处。事实上,蒙古帝国的三位大将军后来都成功回到中国,史弼和亦黑迷失都被皇帝撤职处分,只有高兴安然无恙,因为他事先察觉到了配合战事的爪哇贵族叛变迹象,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元朝舰队的全军覆没。他并没有像布顿人传说的那样,一路流窜到了荒原小岛并从此支配那个小地方。

那龙是从哪儿来的?

另一个版本说,布顿岛的这个龙并不是中国龙,而是一种叫做Lawero的龙,它似乎来源于蛇——当地语言称其为naga,显示其受到印度的影响。印度风格的龙在东南亚很常见,通常有九个头,更像蛇,与中国龙一样,naga背脊上有鬃毛。但奇怪的是,布顿人声称Lawero只有手指般大小,通常只出现在荔波树上,且它会像公鸡一样打鸣。诡异的是,现实中所有明确属于Lawero的龙形象都遭到了损毁(最后一个典型的Lawero雕像出现在Mini Indonesia Park,但多年前在拆迁中消失了),目前在布顿岛能看到的龙,都长着很经典的中国龙的样子。

而一个更加人云亦云的说法称,布顿岛的当地人,包括Muna、Kabaena等,凡是说窝里沃语的族群,都声称自己来自中国。他们总是说龙的雕像代表了「中国文化对布顿的影响」,或者说「苏丹国时期,布顿居民与中国和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国都进行了贸易与交流」——因此就建造了龙雕像?这个逻辑有点匪夷所思。如果是因为生意上的最大伙伴,那前几年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是欧盟,照这个逻辑,我们应该树立一座欧罗巴女神像以表达亲切友好吗?

更加荒谬不经的说法称,布顿王国的第一位君主Raja Wakaka来自中国……那怎么解释君主的称谓是印度的Raja而不是中国的Wang呢?

看来整个事情就是一个字:莫名其妙。

但这不会妨碍万里之外的当地人对龙的真心喜爱,不管它到底是不是中国龙,为什么出现在那里,且成为当地最耀眼的象征。布顿人虽然不是华人,却一点也不妨碍他们将自己的历史比附在中国身上。一个离中央帝国万里之遥的蕞尔小岛,可以天马行空地想象自身来自一个遥远的泱泱大国,这种反向的exotic,这本身是一件也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也找了几条东南亚华人做出来的龙,来做一个映衬:

在东爪哇的泗水(Surabaya),有一座Kenjeran Park,其中有很显眼的红龙雕塑,与之搭配的是中国式庙宇,甚至还复制了一座北京天坛,这个就是当地华人的影响证明。
婆罗洲上的小城市Singkawang(山口洋),城中好几条龙,也是这个城市的地标。这是一个华人城市,以客家人为主,城市名称就音译自客家话Shan-kheu-jong。有趣的是当地华人大多已经不认识中文了。
著名的爬龙大楼,叫Wat Samphran Temple,为一家佛教寺庙,在泰国曼谷以西40公里,建于1985年。这条龙叫Phaya Naga,是佛陀驱使的意念之龙。

值得注意的是,东南亚的龙,无论与中国有没有关系,都不叫Loong,而是叫Naga,实际上是当地人用印度概念(语言)来套中国的事实(现实),这种表里不一似乎是东南亚的某种共性?

作为从事纺织/服饰有关的人,我还注意到当地人言之凿凿的一个说法,当地传统服饰也受到中国的影响:

1921年布顿苏丹启程前往望加锡觐见当地殖民总督。图中他们穿着的格子/条纹的裙子叫Lonjo/kaboroko,据称来自中国。
2016年当地节日上族长们穿着传统布顿服饰,可见格子/条纹是当地的特色之一。
妇女裙子上的的彩条,有点接近中国西南地区藏族、独龙族的意味,但跟汉族服饰真没什么关系。

依然是张冠李戴、指东说西,这就是东南亚吧。


本文的结果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有一个兴奋的开头,却没找到有意味的收尾。不过没关系,我强行用自己做的一条龙做个结尾吧:

没错,就是我刚刚做出来的手织夏布年历2024,这也是为什么这篇文章跑到万里之外,说的却仍然是中国龙的原因:给大家强推龙年年历。与带点平面设计感觉的2022年历不同,这次用了「云上」、「跃龙」的意象,在层层叠叠的云层之中,龙时隐时现,最终跃然云上,希望能带给大家一种「穿过迷雾、开云见日」的感觉。

长青循环计划
本品为“长青循环计划”(Chong Tsiang)第二号,在本年历使用完成后,消费者可将其寄返给夏木公司,我们计划将其改造成布袋、桌布等小件产品,改造后的产品将免费赠送给原消费者。具体操作及寄送地址可咨询:
info@summerwood.cn/13873108946(微信同号)

我做了三个颜色:

白色款(漂白)
本色款(原色)
黄色(染色)

感兴趣的朋友,可复制下面购买链接,在淘宝购买: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ft=t&id=760166829069

或者移步到微店购买: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7093820312

谢谢你跟了我这一路,2024,祝开云见日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