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

百衲
Patchwork Baina

夏之息
BREATH OF SUMMER
2019

POP UP in
klee klee & friends
2019/06/28 – 07/30
summerwood

每年夏季,夏木都会在环保时尚品牌Klee Klee进行合作,以「夏之息」的名义,推出一系列特定产品,在保持传统夏布的素朴特性上,提升其精致感和现代感。 2019年的「夏之息」主题就是「百衲」(Ramie Patchwork),我们以蓝色为主,间或白色,运用上述东亚地区三种主要的衲䄌拼缝的方式,进行一组完整的产品设计,希冀给大家带来一个质朴的、庶民的、带有原乡气息的夏天。

夏虫不语,衲䄌成织

将碎布料拼缀、缝补起来,古代叫「衲」。

过去的民间一直有利用布头布尾的剩余布料制作衣物的传统习惯,也就是「物尽其用」,一种庶民的生活方式。

其实整个东亚都有类似的共同习俗。

在古代中国,有左邻右舍捐出布料给刚出生的小孩以制成襁褓及衣服的习俗,即百家衣,也称「百衲衣」,有百家祝福之意。

民间很多织物如襁褓、包袱布、门帘,包括小孩的虎头帽、虎头鞋,甚至还有小沙包这种玩具都以百衲的方式制成。在风格上,出于华夏文化中阴阳调和、五行变化的特性,百衲的碎布料的拼缀都讲究对称和均衡之美,结构平均,格式井然,尤好方格、菱形,多以五彩拼缀,形成种种如「水田格」等固定格式,同时色彩缤纷,有一种来自民间的生气勃勃之感。

这种百衲的民俗还为宗教力量所引申,比如僧人穿用袈裟最初就是从四处化缘得来的衣料拼缀而成,以致于僧侣很多时候自称「老衲」。

在日本,同样的拼缀缝补边角布料的习俗,被称为ぼろ(boro),即碎布之意,主要出自北陆地区,尤其是贫寒的青森县的乡野。boro其实就是「百衲」,只是与中国对拼缀形式比较讲究对称,并尽量隐去缝线痕迹有所不同,boro相对自由随意,大多为蓝染,并露出明显的缝线痕迹,这种类似绗缝的形式在明治时代变成了今天的刺子绣(刺し子, sashiko)。

实际上,boro美学主要有四大要素: 一定是靛蓝染、一定要以碎布衲䄌、一定得有破洞和磨痕,以及一定有刺子绣,四个元素缺一不可。这些元素如今成了Visvim、Cosmic Wonder等当代设计所继承,而最早也最主要研究boro美学的,是日本民俗学者田中忠三郎,他毕生倾注与青森地区的boro衣物的收集与整理,其三万多件稀有的古衣物曾在全球各地巡回展出,如今在东京的Amuse Museum博物馆中设有常年展,有兴趣的大家可以去看看。或者也可以通过小出由紀子和都築響一联合著述的书《Boro : つぎ、はぎ、いかす。青森のぼろ布文化》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同样,韩国也有类似的民俗,拼缀布料的风俗被称为「褓子衣」(보자기 pojagi / bojagi),古代也叫「袱」,即包袱布,最早也是给小孩做襁褓,再衍变成包袱物品的织物文化。给贵族使用的叫「宫褓」,是没有拼缀的,而平民百姓只能用碎布头拼缝衲缀,因此叫「民褓」。由于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的pojagi同样色彩缤纷,更为讲究比例和均衡之美,只是格式没有中国的井然规整,结构比较随意,大多以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简洁之中透出活泼的生气。

由于pojagi特有的结构之美,与20世纪的构成主义艺术流派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影响到当代很多韩国艺术家的创作。在中国,可以在北京服装学院的天工传习馆参观朝鲜族拼布艺术家金媛善教授的作品,还可以跟她学习相关技艺。

与「百衲」类似,以苎麻织造的夏布也是东亚共有的织物文化,由于日韩直至晚近才输入棉布,因此boro和pojagi大多以苎麻为主,尤其是青森地区,现有保存的boro衣物多为麻织物。

夏木(SUMMERWOOD)一直尊崇这种民间生活传统,因此在设计中特别融合了东亚各地的种种织造文化,以期通过日常生活物品,寻找到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那些来源。

文:易洪波

更多信息,可浏览夏木织物公众号,以及klee klee公众号

发表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购物车
滚动至顶部